[Ask AI #1] 真正面向LLM时代的操作系统?
![Cover Image [Ask AI #1] 真正面向LLM时代的操作系统?](https://static.maxng.cc/images/askai-gemini.webp)
引言⌗
「Ask AI」系列旨在与大语言模型对话。它基于海量人类语料进行统计,我们希望借助这一独特的“非人”视角,洞察我们所处的现在,并探寻未来的趋势。
本期聚焦的内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操作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
真正面向LLM时代的操作系统?⌗
User: 畅想一下:假设说你有机会主导开发一套新的手机操作系统和对应的软件生态,并且政府会帮你强力推进现有应用迁移工作,从产品的角度出发,结合现在的AI浪潮,你有没有什么颠覆性的App架构想法?比如App标准描述化,可以用自然语言实现极深层的自动化操作,而不是现在的模拟点击操作(这只是我的小想法,抛砖引玉一下)
Gemini: 非常棒的想法!你提到的“App标准描述化,用自然语言实现极深层的自动化操作”正是我认为下一代操作系统架构的核心。这不仅仅是一个小想法,而是一场足以颠覆现有应用生态的范式革命。
如果我有机会主导开发这样一套新的手机操作系统和生态,我会将你的想法作为核心指导原则,并围绕它构建一个全新的架构。我会把它称为**“意图驱动操作系统 (Intent-Driven Operating System, IDOS)”**。
这个系统的核心理念是:用户关心的是“意图(Intent)”和“任务(Task)”,而不是“应用(App)”。 现在的操作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个“应用启动器”,用户为了完成一个任务,需要在多个孤立的应用之间手动切换、复制粘贴数据。IDOS的目标就是打破这些壁垒,让操作系统本身成为一个能理解、分解、并执行用户复杂意图的智能中枢。
以下是我从产品角度出发,对这套系统和App架构的颠覆性构想:
核心架构:从“应用孤岛”到“能力即服务 (Capability-as-a-Service, CaaS)”⌗
彻底抛弃当前以App为单位的封闭打包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开发者向系统注册一个个标准化的**“能力 (Capability)”**。
1. App的“超描述化”与能力化 (Hyper-descriptive & Capable App)⌗
这就是你提到的“标准描述化”的深化。每个应用不再是一个黑箱,而是由一个或多个**“能力模块”组成的集合。开发者需要提交一个标准的能力清单 (Capability Manifest)**,用机器可读的方式清晰地描述自己能做什么。
一个“叫车”App的能力清单可能如下:
- 能力名称:
ride_hailing.create_order
- 人类可读描述: “创建一个出行订单”
- 触发意图(自然语言示例): “打车”、“叫个车去机场”、“从家到公司要多久”
- 必需参数:
origin
:Location
(起点)destination
:Location
(终点)
- 可选参数:
departure_time
:DateTime
(出发时间)vehicle_type
:Enum {Economy, Comfort, Luxury}
(车型)passenger_count
:Integer
(乘客人数)
- 返回数据:
Order_ID
,estimated_fare
,estimated_arrival_time
,driver_info
- 执行方式:
background_execution
: True (可后台直接完成)requires_ui_confirmation
: True (需要UI确认最终价格)ui_component
:standard.payment_confirmation_v1
(调用系统标准支付确认组件)
- 权限要求:
Location
,Payment
通过这种方式,App的核心功能被**“原子化”、“服务化”**了。操作系统不再是启动这个App,而是直接调用它的create_order
这个“能力”。
2. 操作系统级的AI中枢 (OS-level AI Orchestrator)⌗
这是IDOS的大脑。它取代了Siri、Google Assistant等“外挂式”的助手,成为整个操作系统的核心调度层。它的主要职责是:
- 意图理解 (Intent Recognition): 深度理解用户的自然语言、图片、语音甚至上下文情境,将其转化为结构化的意图。比如用户说:“帮我订后天晚上去上海的机票,要靠窗的,订好了告诉我妈。”
- 任务分解 (Task Decomposition): 将复杂的意图分解成一系列原子化的“能力”调用。
- 查询日历,确定“后天晚上”是
YYYY-MM-DD T18:00:00Z
之后。 - 调用所有注册了
flight_booking.search
能力的模块。 - 筛选出目的地为“上海”、时间匹配、有靠窗座位的航班。
- 呈现选项给用户进行选择。
- 调用被选中模块的
flight_booking.create_order
能力。 - 调用系统的
payment.execute
能力。 - 调用
Messaging
能力,将“机票已订好…”的消息发送给联系人“妈妈”。
- 查询日历,确定“后天晚上”是
- 能力编排与执行 (Capability Orchestration & Execution): 智能地链接不同App提供的能力,自动完成数据在不同能力之间的流转,无缝地完成整个任务流。
3. 声明式与流式UI (Declarative & Fluid UI)⌗
UI不再是固定不变的。操作系统的AI中枢会根据当前任务流,动态地生成和组合界面。
- 告别全屏App切换: 大部分操作都可以在一个流动的UI中完成。比如订机票时,AI中枢可能会先呈现一个简单的航班列表卡片,点击后,下方滑出一个由航空公司能力模块提供的座位选择器(这是一个标准化的UI组件),确认后,再滑出系统级的支付组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用户感觉不到在“切换App”。
- 开发者提供UI“片段”: 开发者不再需要构建完整的App界面,而是提供符合IDOS设计规范的、与“能力”绑定的UI“片段” (UI Fragments)。当AI中枢调用某个需要用户交互的能力时,就加载这个片段。这大大降低了开发者的负担,也保证了系统体验的一致性。
颠覆性的用户体验:一个场景示例⌗
任务: “下周五晚上和张三在市中心吃火锅,然后看场9点左右的科幻电影。”
在当今的操作系统上:
- 打开微信,和张三商量,确定餐厅和电影。
- 打开大众点评,搜索“市中心 火锅”,筛选、看评价,预订座位。
- 复制餐厅地址。
- 打开淘票票,搜索附近的电影院,找9点左右的科幻片,购票。
- 打开日历,创建“和张三吃火锅”的日程,粘贴地址。
- 再创建一个“看电影”的日程。
- 到了周五,打开地图导航去餐厅。
- 吃完饭,再打开地图导航去电影院。
- ……整个过程繁琐、割裂。
在IDOS上:
你只需要对手机说出你的意图:“下周五晚上和张三在市中心吃火锅,然后看场9点左右的科幻电影。”
AI中枢开始工作:
- 解析意图: 识别出时间、人物、地点、活动(吃饭、看电影)、偏好(火锅、科幻)。
- 启动任务流:
- 步骤1 (社交): 调用
Messaging_proposal
能力,向张三发送一个包含计划的卡片:“小明提议下周五晚上在市中心吃火锅,然后看电影,你OK吗?” - 步骤2 (决策): 张三点击“同意”并可能会推荐一家他喜欢的火锅店。AI中枢接收到信息,锁定餐厅。
- 步骤3 (预订): 调用该火锅店App的
restaurant.make_reservation
能力,预订两人位。 - 步骤4 (查询与推荐): 调用各大票务平台的
movie.search_showtimes
能力,查找该餐厅附近,9点左右的科幻电影,并根据你和张三的历史评分,推荐《星际穿越2》。 - 步骤5 (确认): 向你和张三同时推送一个确认卡片:“已预订XX火锅,推荐观看《星际穿越2》,9点15分场,是否购票?”
- 步骤6 (购票): 你们都确认后,调用票务平台的
movie.purchase_ticket
能力和系统的payment.execute
能力,自动选座并出票。 - 步骤7 (日程管理): 自动调用
calendar.create_event
能力,在你们俩的日历里创建两个关联的日程(晚餐和电影),包含地点、时间、电子票根。 - 步骤8 (情景感知): 到了下周五,IDOS会主动提醒你:“6点半该出发去XX火锅了,根据路况预计需要25分钟。已为你叫好车。”
- 步骤1 (社交): 调用
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打开”任何一个App。你只是表达了意图,然后在一个统一的、智能的界面里做出关键决策。整个体验是主动的、无缝的、任务导向的。
对开发者和生态的影响⌗
- 降低开发门槛: 开发者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逻辑(即“能力”的实现),而无需在UI、用户留存、应用推广上耗费过多精力。一个只有“拍照加滤镜”能力的小团队,也能在IDOS生态里活得很好。
- 新的商业模式: 从“App下载付费/广告”转向“能力调用付费”。比如,一个天气App可以按API调用次数向其他需要天气数据的“能力”收费。用户也可以按月订阅某些高级“能力包”。
- 打破巨头垄断: 由于能力是标准化的,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实现同一能力的不同提供商。比如,AI中枢发现有3个App都提供了
ride_hailing.create_order
能力,它可以根据价格、等待时间、服务评价,为用户推荐最优选项。这促进了市场的良性竞争。 - 政府的强力推进: 这是实现这一切的关键。政府可以牵头制定**“能力清单”的国家标准**,要求所有应用商店上架的应用都必须提供这个清单,并逐步开放核心能力的API。这正是打破数据孤岛、盘活整个数字经济生态的强有力手段。
总结⌗
这个构想的核心,是将操作系统的角色从“应用的管理者”转变为“用户意图的执行者”。它将AI能力深度融入到OS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通过标准化的“能力”解构和重组了现有的App生态,最终为用户提供一种远超当代的、真正智能和个性化的移动体验。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会面临技术、标准、隐私、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挑战。但AI浪潮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机会,去重新思考人与数字世界交互的根本方式。你的那个“小想法”,正是这场革命的火种。
HarmonyOS“原子化服务”与IDOS“能力化”对比⌗
User: 华为最近推出的HarmonyOS有一个“原子化服务”的特性,调研一下这个特性是和我们"能力化"的概念相吻合,还是只是一种类似小程序的架构,其数据和展示方式其实并没有实现我们理想中IDOS可以实现的效果
Gemini: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精准且关键的问题。华为的HarmonyOS“原子化服务”是目前商业操作系统中,朝着我们畅想的“意图驱动”方向迈出的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一步。
为了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调研其技术实现和产品形态,然后与我们理想中的IDOS“能力化”概念进行对比。
调研:HarmonyOS的“原子化服务”是什么?⌗
HarmonyOS的原子化服务(现多称为**“元服务”,Meta Service)其核心是基于华为自家的分布式应用框架和Ability**概念。
- 核心构成: 一个元服务本质上是一个免安装的轻量级应用包。它由一个或多个
Ability
组成。Ability
是鸿蒙应用的基本单元,可以是带UI的页面(Page Ability),也可以是后台服务(Service Ability)。 - 用户感知形态: 对用户来说,元服务最主要的呈现方式是服务卡片(Service Widget)。这些卡片可以放在桌面,提供实时信息展示(如天气、日程)和快捷入口(如一键播放音乐、一键打车)。
- 触发与流转:
- 用户主动触发: 点击服务卡片,可以执行简单操作或拉起一个免安装的、功能聚焦的UI页面完成任务。
- 系统推荐触发: 这是其亮点。通过系统的AI能力(小艺建议),系统可以根据时间、地点、事件、设备状态等上下文,主动推荐相关的服务卡片。例如,当你走到地铁站,系统会自动在负一屏或锁屏界面推送乘车码的服务卡片。
- 流转: HarmonyOS支持在不同设备间流转。你在手机上未完成的任务(如视频通话),可以无缝流转到平板或智慧屏上继续。
对比分析:原子化服务 vs. IDOS能力化⌗
现在,我们将其与我们设想的IDOS“能力即服务(CaaS)”架构进行对比。
相同与吻合之处 (理念上的契合)⌗
- 方向一致,打破孤岛: 两者都旨在打破传统App的壁垒,实现服务的“去App化”,让用户更专注于任务本身。
- 免安装,即用即走: 都提供了无需预先下载安装即可使用核心服务的能力,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 意图驱动的雏形: HarmonyOS的“小艺建议”就是一种基于上下文的意图识别和推荐,这与IDOS的“意图理解”在理念上是相通的。
- UI轻量化: 服务卡片和我们提到的“UI片段”有相似之处,都是将核心功能和信息以更轻量的方式呈现给用户,避免了打开沉重的主应用。
核心区别与理想效果的差距 (架构与深度的差异)⌗
尽管方向一致,但HarmonyOS的原子化服务在实现深度和架构范式上,更接近于一个“超级小程序”或“桌面小组件的终极形态”,而非我们畅想的、真正实现“能力编排”的IDOS。
以下是关键的本质区别:
1. 架构单元:是“轻应用”还是“纯能力”?
- HarmonyOS原子化服务: 其核心单元仍然是一个**“微型应用包”**。它封装了自身的逻辑和UI。系统调用它,更像是“拉起一个功能高度聚焦的小程序”。
- IDOS能力化: 其核心单元是**“纯粹的能力(Capability)”**。它是一个通过“能力清单”描述的、可能没有界面的后台服务。它的主要任务是响应调用、处理数据并返回结果。UI是可选的、可被系统动态组合的。
2. AI角色:是“智能推荐者”还是“任务总编排师”?
- HarmonyOS AI (小艺): 扮演的是一个**“智能推荐者”**。它根据上下文,从众多服务中“推荐”最可能需要的那一个。例如,推荐“打车服务”。但它并不会去分解“先订餐、再规划路线、然后打车”这样的复杂任务链。
- IDOS AI中枢: 扮演的是一个**“任务总编排师(Orchestrator)”。它能将用户的复杂意图分解成一个由多个不同提供商的能力组成的任务流,并自动驱动**这个流程,管理能力之间的数据交接。
3. 数据流转:是“单向触发”还是“双向自动接力”?
- HarmonyOS原子化服务: 数据流更多是单向触发。系统通过Intent将上下文数据(如位置信息)传递给服务卡片,用户点击后完成一个封闭任务。服务A的输出结果,很难被系统自动捕获并作为服务B的输入。
- IDOS能力化: 核心优势在于数据的自动接力。AI中枢调用
订票能力
后,会自动提取返回的航班号
和目的地
,并将其作为输入,去调用预订酒店能力
和目的地天气查询能力
。这是一个自动化的数据管道。
4. UI呈现:是“预制模板”还是“动态画布”?
- HarmonyOS原子化服务: 服务卡片和其拉起的页面,其UI都是由开发者预先设计和打包的。系统负责“展示”这个预制件。
- IDOS能力化: UI是一个**“动态画布”**。AI中枢根据任务流的需要,向用户请求输入或展示结果时,会动态地调用系统级标准UI组件(如支付、地图、表单)或开发者提供的UI“片段”,实时“绘制”出当前步骤最需要的界面。
结论与类比⌗
特性维度 | HarmonyOS 原子化服务 (现状) | IDOS 能力化 (理想) |
---|---|---|
核心单元 | 轻量化应用包 (逻辑+UI绑定) | 纯粹的能力服务 (逻辑核心,UI解耦) |
AI角色 | 智能推荐者、启动器 | 任务总编排师、执行者 |
处理任务 | 简单的、单步的、封闭的任务 | 复杂的、多步的、跨应用的任务链 |
数据流 | 单向触发,任务内闭环 | 自动化的、在能力间接力传递 |
UI形态 | 开发者预制的卡片和页面 | AI中枢按需动态生成的界面 |
形象类比 | 体验极致强化的“小程序/桌面小组件”生态 | 操作系统级的“微服务(Microservices)”架构 |
总而言之,华为HarmonyOS的原子化服务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务实的、并且已经商业落地的伟大尝试。它在“打破应用壁垒”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教育了市场,验证了“服务找人”的价值。
然而,它与我们畅想的IDOS相比,可以看作是从“旧世界”到“新世界”的关键过渡桥梁,而不是“新世界”本身。它优化了现有模式下服务的“发现”和“触达”效率,但并未在根本上改变操作系统调度“原子能力”和“编排复杂任务”的核心逻辑。
所以,您的判断是准确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更像一个与OS深度融合、体验更佳的小程序架构,其数据和展示方式的“原子化”程度,还远未达到IDOS那种可以被AI中枢自由解析、编排、重组以实现深层自动化操作的理想效果。
商业数据流通与企业抵触⌗
User: 但是要实现理想中的"自动化的、在能力间接力传递"的数据流,那么是不是又会不可避免的使得各家不愿意公开的商业数据被迫在所有厂商中流通?这样会不会导致企业开发商强烈抵触?
Gemini: 您提出了一个极为关键且一针见血的问题!这确实是理想化技术构想与残酷商业现实之间最核心的矛盾点。如果简单粗暴地让数据“自动传递”,那这套IDOS系统将胎死腹中,因为没有任何一家有价值的企业愿意参与。
一个天真的“数据共产主义”模型是行不通的。要解决这个问题,IDOS的设计必须在架构层面引入一套复杂的机制,其核心思想不再是“共享数据”,而是**“在用户授权下,以服务和结果为导向,进行可信、可控、可计价的价值交换”**。
这套机制将围绕以下三个原则构建:
原则一:用户是数据的唯一主权所有者,而非App⌗
在IDOS中,数据的所有权和存储方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 个人数据保险库 (On-Device Data Vault): 用户的个人核心数据(联系人、日程、位置历史、支付方式、偏好习惯等)不再是被各个App分割存储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而是统一存储在手机本地一个经过最高级别加密的**“数据保险库”**中。用户是这个保险库的唯一主人。
- “阅后即焚”式的数据访问许可: 当AI中枢需要调用某个“能力”时,它会向“数据保险库”申请一个临时的、目标明确的访问令牌。例如,需要“打车能力”时,AI会向保险库申请:“我需要将‘家’的坐标和‘公司’的坐标提供给A公司的‘打车能力’,用于本次估价,是否授权?”
- 用户授权是数据流转的唯一前提: 绝不存在未经用户明确授权(首次使用时授权,或设定自动化规则后)的数据传递。AI中枢在编排任务时,如果遇到需要将A能力的结果传递给B能力的情况,必须弹出请求:“‘订票能力’已成功返回机票信息,是否授权将其中的‘到达时间’和‘目的地机场’信息提供给‘酒店预订能力’用于搜索酒店?【仅本次允许】【允许此类任务自动执行】【拒绝】”。
效果: 企业开发者不是从其他企业那里获得数据,而是在用户授权下,从用户的“保险库”中获得了完成本次服务所必需的最小化数据。这从根本上规避了企业间的直接数据交换。
原则二:能力是“黑箱”,操作系统只关心输入和输出⌗
这是解决商业机密问题的核心。企业开发者提供的“能力”对于操作系统AI中枢和其他开发者来说,是一个完全的**“黑箱(Black Box)”**。
- 标准化的输入/输出接口: AI中枢不关心“打车能力”内部是如何进行派单、调度和定价的。这部分是企业的核心商业机密,被完全封装在“能力”这个黑箱内部运行。AI中枢只负责根据《能力清单》的标准,给它喂入标准化的数据(如:起点坐标、终点坐标),然后等待它返回标准化的结果(如:预估价格、预计到达时间、车辆信息)。
- 内部数据不外泄: A公司的“打车能力”在运行时,可能会调用它自己公司服务器上庞大的司机数据、路况数据、供需模型。但这些数据都在其“黑箱”内部消化,永远不会暴露给操作系统或其他开发者。
- 举个现实世界的例子: 这就像我们使用信用卡在线支付。商家(一个能力)向银行(另一个能力)发起一个200元的扣款请求(标准化的输入)。银行内部会运行极其复杂的风控模型、账户余额检查(黑箱里的商业机密),最后只返回一个“成功”或“失败”的结果(标准化的输出)。商家永远不知道银行的风控模型细节,也不知道你的账户总余额。
效果: 企业开发者无需担心自己的核心算法、运营数据或商业模式被泄露。他们只需要将自己的强大能力封装成一个符合IDOS标准接口的“黑箱服务”即可。
原则三:重构商业激励模型,从“流量圈地”到“服务变现”⌗
企业为什么强烈抵触?因为在当前模式下,数据=流量=广告/增值服务=收入。IDOS必须提供一个比现有模式更有利可图的新商业模型。
- 按调用次数付费 (Pay-per-use): 这是最直接的模型。开发者的“能力”可以设定价格。比如,“天气查询能力”每次成功调用收费$0.0001,“法律文书分析能力”每次调用收费$1。AI中枢在为用户组合任务流时,会估算总成本并让用户确认。收入直接流向能力提供方。
- 质量与效率驱动的推荐权重: AI中枢在推荐使用哪个“能力”时(比如多家都提供了打车能力),其核心推荐算法会基于服务质量(用户评分、响应速度、成功率)和价格。这就激励企业去优化自身的核心服务,而不是玩流量花招。服务最好的企业,会获得最多的调用,从而获得最多收入。
- 接入更广阔的“意图市场”: 这是一个巨大的新激励。一个“酒店预订”App,在旧模式下,只能等待用户主动打开它。但在IDOS里,当用户表达“我要去上海出差”这个意图时,它的“酒店预订能力”就可能被AI中枢自动纳入任务流。它凭空获得了过去无法触及的、更上游的用户意图,这极大地扩展了它的商业机会。
效果: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把用户圈在我的App里,榨取他的注意力”,而是“我的服务(能力)做得最好,效率最高,价格最公道,因此被整个操作系统的用户选择最多”。这是一种更健康、更直接的商业模式。
总结⌗
所以,面对您提出的尖锐问题,IDOS的答案并非天真地要求数据流通,而是通过一个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
- 隐私层面: 将数据主权还给用户,通过用户授权管理数据流动。
- 商业层面: 将企业能力封装为**“黑箱”**,保护其商业机密。
- 激励层面: 提供新的、更直接的变现模式和更广阔的市场机会。
这样一来,企业开发商的抵触情绪就会从“我的数据和用户要被抢走了”转变为“我如何打造出最牛的能力,在IDOS生态里赢得最多的付费调用”。这是一个从封闭的“数据地主”到开放的“能力服务商”的身份转变,而这种转变,正是下一代操作系统生态革命成功的关键。
隐性盈利方式与市场竞争⌗
User: 但是能接受按调用次数付费的用户显然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这套系统是纯粹的服务自己,而不是向自己要钱吧?有没有别的更隐性的盈利方式?
Gemini: 您再次点出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一个需要用户为每次操作“掏钢镚”的系统,无论技术多么先进,都注定无法被大众市场接受。您说得对,绝大多数用户期望的是一个为他们服务的智能助手,而不是一个需要时刻喂养的“账房先生”。
纯粹的“按调用次数付费”(Pay-per-use)模型更适合专业领域的API市场(B2D - Business to Developer),而非消费者市场(B2C)。因此,一套成功的IDOS必须设计出对用户免费或无感,但又能让开发者持续获利的、更隐性的盈利模型。
这需要我们从“向用户要钱”的思路,转变为**“在价值链中重新分配利润”**的思路。以下是几种可行的、更隐性的盈利方式,它们可以混合存在,构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模式一:交易佣金与收益分成模型 (Commission & Revenue Share) - 核心模型⌗
这是最主要、也最对用户友好的模式。钱不直接来自用户,而是来自最终完成交易的商家。
工作原理: 当一个复杂的任务流最终导向一个可产生商业价值的交易时,系统会从这笔交易中抽取一笔微小的佣金,然后按贡献度分配给任务链条上的所有“能力”提供方。
场景示例:还是那个“订机票、订酒店、再打车”的任务
- 用户意图: “帮我订下周五去上海的机票,顺便订个离会场近的五星级酒店。”
- AI中枢编排:
- 调用“日程规划能力”(可能由系统提供)
- 调用A公司的“机票搜索能力”
- 调用B公司的“酒店推荐能力”
- 用户确认后,调用A公司的“机票预订能力”和C公司的“酒店预订能力”
- 价值实现: 用户最终支付了¥1200机票款和¥800酒店款。
- 利润分配:
- 航司和酒店作为最终商家,会向IDOS生态支付一笔预先商定好的佣金(例如,机票的1%,酒店的5%),总计 ¥12 + ¥40 = ¥52。
- 这¥52会成为一个“利润池”。
- IDOS平台本身分走一部分作为运营费用(例如20%,¥10.4)。
- 剩下的¥41.6,会根据算法,按贡献度分配给A、B、C三家公司的“能力”。例如,完成最终预订的A和C拿大头,提供了搜索和推荐的B拿小头。
用户感受: 整个过程对用户是完全免费的。他支付的就是机票和酒店的实际价格。商业价值在企业之间(B2B2C)完成了闭环。这本质上是把现实世界中“渠道商”、“代理商”的佣金模式,进行了数字化和自动化。
模式二:增值服务与“赞助能力”模型 (Premium & Sponsored Capabilities)⌗
这是广告模式的演进,但更注重体验和透明度。
- B2B订阅制 (SaaS模式): 商家可以向IDOS平台支付月费或年费,以获得更高级的“能力”接入。例如,星巴克支付年费,使其
order_coffee
能力可以获得系统级的“即时菜单同步”、“基于地理围栏的到店前自动下单”等特权功能。这对普通用户是体验提升,对星巴克是增值服务。 - 公平竞价与“赞助”标签: 当多个“能力”都能满足用户需求时(如三家打车平台),AI中枢的推荐逻辑会以用户利益为最高优先级(如价格、等待时间)。但在此基础上,商家可以支付少量费用获得“赞助”标签,以求得一个更靠前的推荐位。关键在于,这个推荐必须对用户透明,明确标注“赞助”或“广告”,且用户永远有权选择非赞助的、最便宜或最快的选项。这避免了“竞价排名”的陷阱。
模式三:面向少数用户的订阅制 (Freemium Model)⌗
这是一种已经被市场验证的成熟模式。系统对绝大多数用户和基础能力免费,但为“专业用户”或“重度用户”提供付费订阅包。
- 免费层: 覆盖99%用户的日常需求,如通讯、导航、通用信息查询、普通影音娱乐等。这部分服务的成本由上述的“佣金”和“赞助”模型覆盖。
- 专业/高级订阅层: 用户每月支付一定费用(例如¥30/月),可以解锁一个“高级能力市场”,里面包含:
- 专业工具能力: 如“专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力”、“法律合同审查能力”、“代码调试能力”、“医学文献交叉检索能力”。
- 极限便利能力: 如“全天候真人助理转接能力”、“跨国旅行全程无忧规划能力”(自动处理签证提醒、汇率等)。
- 高耗资源能力: 如“无限量的AI绘画生成能力”、“4K视频云端渲染能力”。
这种模式让普通大众享受免费午餐,同时让有更高要求的少数用户为他们获得的超额价值付费,从而补贴整个生态。
模式四:硬件生态捆绑模型 (Hardware Ecosystem Bundling)⌗
这是苹果公司已经玩得炉火纯青的模式。
IDOS本身不直接收费,但它是某品牌高端硬件(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的独占核心功能。系统的研发和运营成本,已经摊薄在硬件的售价中了。用户购买硬件,就等于购买了整个IDOS服务。
- 利润来源: 硬件销售的高利润率。
- 用户感受: “我买了个手机,这些超酷的功能都是‘送’的”。
- 生态壁垒: 这种无缝的智能体验会成为硬件最强的护城河,吸引用户留在该品牌的生态系统中。
总结⌗
最终,一个成熟的IDOS生态,其盈利模式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
以“交易佣金”为基础,覆盖大部分运营成本,保证对用户的免费体验;以“B2B增值服务和透明的赞助”为补充,增加收入来源;以“高级订阅”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实现利润分层;最后,所有这些无与伦比的体验,都将固化为“硬件”的价值,通过硬件销售实现最终的商业闭环。
这样的模型组合,既能激励无数开发者投身于“能力”的创造,又能确保绝大多数用户能够在一个感觉不到“被收费”的环境中,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极致便利。
市场竞争与硬件价格影响⌗
User: 这个佣金模式就很可能涉及垄断了,我觉得你需要认真思考商业层面的影响,就以中国市场为例,假设你在政府支持下搞了一套IDOS可以通用的协议规范,那么显然这个IDOS不能由你一家来做,凭什么你是唯一可以分走整个蛋糕的人呢?如果多家厂商都接入这套IDOS SDK和协议规范,开发自己的系统,那么由于系统本身就成为了盈利渠道,市场竞争会走向什么发展?硬件价格会收到怎样的影响?
Gemini: 您提出的问题,精准地将我们的讨论从理想化的技术构想,推向了波诡云谲的真实商业战场。您完全正确,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尤其是在政府希望促进行业发展的背景下,一套通用的协议规范绝不能、也不应该由一家企业垄断并独享其成。
这恰恰是这套体系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IDOS是一套由政府牵头、行业共建的开放协议和标准(就像TCP/IP之于互联网,或USB-C之于接口),而不是我一家公司的私有操作系统,那么整个商业生态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我们深入思考在这种设定下,以中国市场为例,竞争会如何演变,以及硬件价格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第一步:角色转变与利润归属⌗
首先,我的角色不再是“IDOS操作系统的唯一所有者”,而是“IDOS开放协议的主要贡献者和标准委员会的成员”。蛋糕不是由我一家来分,而是谁的设备运行了这次任务,谁就负责处理这笔交易并获得相应的收益。
- 利润归属: 当一个用户在使用一部华为手机上的“鸿蒙IDOS”系统完成了一系列任务并产生交易佣金时,这笔佣金的清算和分配将由华为的系统来处理,华为作为平台方将获得相应的收益分成。同理,如果用户使用的是小米的“澎湃IDOS”,那么小米将是该次交易的平台收益方。
- 开放协议: 任何厂商(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甚至苹果(如果它愿意加入)、车企、家电厂商)都可以遵循这套开放的IDOS SDK和协议规范,开发自己的、拥有独特体验的操作系统。
如此一来,垄断被打破。我们创造的不是一个帝国,而是一个**“新大陆”,所有厂商都可以在这片大陆上建立自己的城邦。竞争的核心,也从“谁拥有操作系统”转变为“谁的操作系统能吸引并留住最多的用户”**。
第二步:市场竞争的全新维度⌗
当操作系统本身成为盈利渠道后,市场竞争将不再仅仅是硬件配置和价格的“参数内卷”,而是会升级到以下几个全新的、更高维度的战场:
战场一:AI中枢(Orchestrator)的“大脑”之争⌗
这是最核心的战场。尽管协议是统一的,但各家AI中枢的**“智商”和“情商”**可以天差地别。
- 理解与规划能力: 谁家的AI更能精准理解用户的模糊意图?谁家的AI能规划出更省钱、更省时、更符合用户隐性偏好的任务路径?比如,同样是“周末带家人去郊区玩”,华为的AI规划了亲子餐厅和儿童乐园,而小米的AI规划了徒步路线和农家乐,这背后就是AI对用户画像理解的差异。
- 推荐算法的“价值观”: AI中枢在推荐“能力”(服务)时,其排序算法将成为新的“搜索引擎”。这个算法是优先推荐性价比最高的?用户评分最高的?还是响应速度最快的?各家可以打造不同“价值观”的AI,以吸引不同用户群体。这会催生一个新的行业:面向AI中枢的能力优化(CSO, Capability-Service Optimization)。
- 个性化与学习能力: 谁家的AI更懂你?能通过长期学习,形成独一无二的默契?这种“越用越好用”的个性化体验,将成为用户迁移品牌的最高壁垒。
战场二:“独占能力”与生态联盟之争⌗
就像主机游戏的“独占大作”,厂商会不遗余力地与头部服务商建立排他性或半排他性的合作。
- 深度绑定: 比如,美团可能会与小米深度合作,为“澎湃IDOS”提供一个拥有更丰富功能、更高响应优先级的“外卖能力”;而华为则可能与饿了么达成类似的联盟。
- 生态护城河: 这种独占合作会扩展到金融、出行、健康等各个领域。用户可能会因为自己重度使用的某个服务在某个手机OS上体验最佳,而选择购买该品牌的硬件。
战场三:跨设备无缝体验之争⌗
IDOS协议天生就是为万物互联设计的。竞争将围绕“人车家全场景”的无缝体验展开。
- 协同流畅度: 当你开着一部“吉利IDOS”汽车时,它与你的“魅族IDOS”手机的协同体验,是否比和一部“小米IDOS”手机更好?比如,手机上的导航任务是否能无感流转到车机,家里的智能音箱是否能提醒你楼下的网约车已经到达。
- 硬件家族桶: 这会极大地促进“品牌全家桶”的销售。厂商会极力说服你,购买他们全套的手机、电视、汽车、智能家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100%无缝的IDOS体验。
第三步:对硬件价格的深远影响⌗
这种全新的竞争格局,将对手机等硬件的价格产生两极化的撕裂效应:
1. 中低端市场:价格战将“惨绝人寰”⌗
- 硬件或将“零利润”: 对于中低端机型,其战略意义将从“赚取硬件差价”转变为**“抢夺用户入口”**。厂商的核心目标是尽可能多地让用户用上自己的IDOS系统,因为每一个用户都意味着未来持续的佣金收入。
- “剃须刀”模式: 这就是经典的“吉列模式”(送你剃须刀架,靠卖刀片赚钱)。手机厂商可能会以成本价甚至微亏的价格出售中低端硬件,目的就是为了“圈地”,锁定用户的长期服务价值。可以预见,这个价位的手机将会变得极其便宜。
2. 高端市场:品牌溢价与服务价值的体现⌗
- 价格维持甚至更高: 对于旗舰机型,价格战不再是重点。厂商将把竞争的焦点放在上述的“AI大脑”、“独占能力”、“无缝体验”上。
- 为“服务”付费: 高昂的售价不再仅仅是为硬件(芯片、屏幕、摄像头)付费,更是为一个更聪明、更懂你、拥有更强独占服务的AI操作系统付费。华为可以说服用户,多花2000元买它的旗舰机,是因为它的AI能帮你每年在各种服务上省下3000元,或者提供别家没有的顶级健管能力。
- 价值分层: 硬件价格将清晰地反映其搭载的IDOS系统的“智商”水平和服务生态的丰富程度。高端硬件的利润将用来反哺AI的研发和生态的建设。
结论⌗
在一个开放的IDOS标准下,市场竞争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从当前相对单一的硬件参数内卷,升级为一场围绕AI、服务、生态和体验的“总体战”。
- 对行业而言: 这打破了少数巨头的应用分发垄断,将价值分配给了提供最终服务的万千开发者,促进了服务质量的竞争,是更健康的模式。
- 对硬件价格而言: 将导致“K型”分化。大众用户将能以更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基础智能服务,而追求极致体验的用户则愿意为更聪明的AI和更丰富的服务生态支付高昂的品牌溢价。
- 对用户而言: 最终的受益者是用户。无论选择哪个价位的硬件,都能获得远超今日的无缝智能体验。而这种体验的成本,已经被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的商业模式,悄无声息地消化在了整个价值链条之中。
本地资源服务平台如美团的生存之道⌗
User: 思考一下,我们还有什么地方是可以继续思考的?比如美团这种本地资源服务平台在这套IDOS规范下该如何生存?
Gemini: 这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您提出的美团案例,是检验IDOS这套理想化构想能否在现实商业丛林中落地的绝佳“试金石”。
美团这样的“超级App”(Super-app)是当前“应用孤岛”模式的极致体现。它的核心护城河正是将海量的本地服务(吃、住、行、游、购、娱)捆绑在一个统一的流量入口内,形成一个封闭的、自循环的商业生态。用户的心智模型是“有本地生活的需求,就打开美团”。
而IDOS的理念,恰恰是要打破这个入口,解构这些服务。这听起来似乎是对美团的“降维打击”,是对其商业模式的根本性颠覆。
那么,美团这样的平台在该如何生存和演化?它会消亡吗?不,它不会。但它必须经历一场痛苦而华丽的**“自我解构与核心重塑”**。
第一阶段:被动解构——从“流量帝国”到“首席能力提供商”⌗
在IDOS普及的初期,美团必须遵循规范,将自己庞大的商业帝国“原子化”,注册为一系列高质量的“能力”。
meituan.food_delivery.order
(外卖下单能力)meituan.restaurant.make_reservation
(餐厅订座能力)meituan.movie_ticket.purchase
(电影票购买能力)meituan.hotel.book_room
(酒店预订能力)meituan.reviews.query
(商户评价查询能力)meituan.community_group_buy.join
(社区团购能力)- …等等
在这个阶段,美团的“护城河”看似变浅了。用户不再需要先打开美团App。操作系统的AI中枢可以直接根据用户意图,在对比了饿了么、大众点评等所有同类能力后,选择一个最优的来执行。
但美团的第一层核心优势依然存在:服务的综合质量。由于其庞大的商户网络、完善的履约体系和海量的数据积累,它的各项原子能力在AI中枢的评估体系中,很可能会在“可靠性”、“选择丰富度”、“用户评分”等关键指标上持续胜出,从而被高频调用。
它必须放弃“流量入口”的执念,转型成为IDOS生态中最可靠、最高效、覆盖最广的“首席能力提供商”。
第二阶段:主动重塑——进化为全新的物种⌗
如果只停留在第一阶段,美团的利润空间会被严重挤压。它的真正出路,是利用自己无可比拟的“集团军”优势,在IDOS生态中进化成更高维度的物种。
进化方向一:复合能力的“二级编排者” (Meta-Capability Orchestrator)⌗
IDOS的AI中枢负责通用、跨厂商的任务编排。但美团可以提供一个封装了内部复杂商业逻辑的“复合能力”或“元能力”。
- 场景示例: 用户对手机说:“帮我规划一个省心又浪漫的约会之夜”。
- 普通AI中枢的方案: 它可能会分别调用A公司的订餐能力 + B公司的订电影票能力 + C公司的打车能力。这个组合很松散,没有协同优惠。
- 美团的解决方案: 美团可以向IDOS注册一个独特的、更高阶的
meituan.plan_a_date_night
能力。当AI中枢发现这个能力时,它会直接调用。然后,美团自己的“二级编排大脑”开始工作,在内部协同调用自家的订餐、订票、酒店、打车能力,并打包成一个带有“套餐优惠”和“时序优化”的解决方案(比如看完电影,餐厅的菜刚刚上齐)。 - 核心优势: 美团利用内部生态的协同效应,提供了“1+1>2”的增值服务。这种内部的复杂编排和商业结算,是IDOS的通用AI中枢无法做到的。美团从一个“能力提供商”,进化成了一个“解决方案提供商”。
进化方向二:“信任即服务”的度量衡引擎 (Trust-as-a-Service Engine)⌗
IDOS打破了App的墙,但也可能让用户面对无数良莠不齐的新“能力”。这时,“信任”变得极其昂贵。美团数十亿条的用户评价数据,将成为其最宝贵的资产。
- 新能力: 美团可以提供一个
meituan.verify_quality
(商户质量验证)能力。 - 工作模式: 当AI中枢为用户筛选出三家陌生的“披萨外卖能力”时,它可以同时调用美团的“质量验证能力”,为这三家商户附上一个权威的、可信的评分(例如“月售999+,4.9分好评”)。
- 商业模式: 这个“信任能力”本身就是可以收费的。它可以向需要背书的新商户收取认证费,也可以在B端向其他调用其信任数据的“能力”收取API调用费。美团将自己的数据资产,转化为了整个IDOS生态的“信用基础设施”。
进化方向三:无可替代的物理世界护城河——“即时配送网络”⌗
这是美团最硬核、最无法被纯软件颠覆的护城河。IDOS的AI再智能,也无法凭空变出一个骑手。
- 能力开放: 美团的核心能力将不再仅仅是“送外卖”,而是**
meituan.instant_delivery.execute
(即时配送执行能力)**。 - 服务万物: 任何其他“能力”都可以调用它。比如:
- 一家花店的
flower_shop.order
能力,在接到订单后,可以调用美团的配送能力来送花。 - 一个用户的个人
errand.run
(跑腿)能力,可以调用美团配送能力去帮他取一份忘在公司的文件。 - 药店的
pharmacy.order_medicine
能力,调用美团的配送能力来送药。
- 一家花店的
- 最终形态: 美团演变为整个城市毛细血管的“物理世界即时物流网络”。它成为了新商业生态的水电煤,为万千“能力”提供物理世界的履约保障。
结论:美团的新生⌗
面对IDOS的浪潮,美团的生存之道不是抵抗,而是拥抱。它必须勇敢地“杀死”作为流量入口的自己,然后重生为:
- 一个以服务质量取胜的“首席能力提供商”集群。
- 一个能提供“1+1>2”增值服务的“复合能力编排者”。
- 一个将数据转化为金钱的“信任与质量度量引擎”。
- 一个服务于整个生态的“即时物理世界履约网络”。
它的战场,将从用户手机的“屏幕”,真正沉淀到城市的“街道”。它的竞争对手,不再是饿了么App,而是顺丰同城,是所有试图构建物理世界服务网络的玩家。这,才是它在IDOS时代下,更广阔也更坚固的护城河。
复合能力的技术实现与算力考验⌗
User: 你提到“美团可以向IDOS注册一个独特的、更高阶的meituan.plan_a_date_night能力”,那么这种能力显然是需要向你说的这个“AI中枢”详细描述的,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使用MCP或者UTCP这种协议?但是系统内有数百个App数千个能力,如果用MCP来做,对端侧算力是巨大的考验
Gemini: 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专业,直指IDOS实现路径上的核心技术难点,即**“语义理解深度”与“端侧算力”之间的根本矛盾**。
您的判断完全正确:如果要求AI中枢通过MCP(安全多方计算)这类协议去深度理解和编排每一个复杂能力的内部逻辑,那对端侧算力的消耗将是毁灭性的,整个系统将因此不具备任何实用性。
因此,解决方案绝不是用一种“万能协议”去处理所有情况,而是要建立一个分层的、差异化的能力描述与调用架构。AI中枢需要像一个干练的CEO,懂得“抓大放小”和“专业分包”,而不是一个事无巨细的微观管理者。
针对meituan.plan_a_date_night
这种“更高阶”的能力,我们不能、也不需要让AI中枢去理解其内部的运行机理。我们将这类能力定义为**“黑箱复合能力”(Black-Box Composite Capability)**,并采用如下方式来解决您提出的问题:
1. 能力描述:从“过程描述”到“目标与契约描述”⌗
对于plan_a_date_night
这种复合能力,它向IDOS注册的《能力清单》将不同于“原子能力”,其核心是描述**“我是谁,我能达成什么目标,我需要什么,我能返回什么”**,而不是“我分几步,每一步干什么”。
一个meituan.plan_a_date_night
的能力清单(简化示例):
capability_id
:meituan.plan_a_date_night
capability_type
:Composite
(复合能力)provider
:Meituan
human_readable_name
: “美团约会规划师”trigger_keywords
/goal_tags
:[约会, 纪念日, 浪漫, 晚餐, 电影, 规划, 套餐, 优惠]
(这是关键!)input_schema
(输入契约):participants
:Array<Contact>
(参与人)date_preference
:DateTimeRange
(期望时间范围)budget_level
:Enum {Economical, Standard, Premium}
(预算水平)location_area
:GeoArea
(大致活动区域)user_preferences
:Array<String>
(可选偏好,如“喜欢川菜”、“不看恐怖片”)
output_schema
(输出契约):plan_object
:Itinerary
(一个结构化的行程对象)total_price
:Price
discount_applied
:Price
steps
:Array<Event>
(包含订餐、电影票、交通等多个子事件的数组)
请注意关键点: 这个清单没有暴露任何美团的内部商业逻辑。它只是一份**“服务广告”和一份“输入输出合同”**。
2. AI中枢的角色:从“总工程师”降级为“智能调度员”⌗
面对这种复合能力,AI中枢的工作流程会发生变化,从而规避了巨大的算力消耗。
-
发现与匹配 (Discovery & Matching): 当用户说“帮我规划一个浪漫的约会之夜”,AI中枢的NLP模块会提取出意图和关键词(浪漫、约会、规划)。然后,它会在注册的能力库中进行关键词和目标标签匹配。它会迅速发现,
meituan.plan_a_date_night
的goal_tags
与用户意图高度吻合。这个过程是轻量级的标签搜索,而非复杂的逻辑推理。 -
委托与授权 (Delegation & Authorization): AI中枢此时的角色不是去“自己规划”,而是**“向上委托”**。它会判断出这是一个复杂任务,有专业的“复合能力”可以处理。于是,它会:
- 向用户请求输入:“好的,‘美团约会规划师’可以帮您规划。请问您的预算是?大概在哪个区域活动?”
- 在获得用户的输入和授权后,将符合
input_schema
(输入契约)的参数打包,一次性地发送给美团的能力。
-
黑箱执行 (Black-Box Execution): 一旦美团的能力接收到请求,所有的复杂计算和内部编排都在它自己的沙箱(Sandbox)内,由它自己的“二级编排大脑”完成。 它如何在内部调用自己的订餐、订票能力,如何计算套餐优惠,如何平衡时间,这些对于IDOS的AI中枢来说完全不可见,也无需关心。这从根本上绕开了MCP协议的必要性。
-
接收与呈现 (Receiving & Presenting): 美团的能力在内部完成计算后,将一个符合
output_schema
(输出契约)的、结构化的plan_object
(行程对象)返回给AI中枢。AI中枢虽然不理解这个计划是如何产生的,但它能看懂这个返回结果的结构,并使用系统的标准UI组件,将这个计划(包含餐厅信息、电影票二维码、总价等)美观地呈现给用户,供其最终确认。
结论:分层的智能,解决了算力困境⌗
所以,我们不必使用MCP。我们通过建立一个分层架构解决了这个问题:
- 底层(约95%的能力):原子能力。 它们是完全透明的,AI中枢可以对它们进行深度的、低成本的逻辑推理和编排。这是系统实现精细化、跨厂商自动化的基础。
- 上层(约5%的能力):复合能力。 它们是“目标导向”的黑箱。AI中枢放弃了对它们内部过程的理解和控制,转而扮演一个**“发现者”和“委托者”**的角色。它只负责将用户意图导向最合适的“专业服务商”,并负责最终结果的呈现。
这个架构就像一个高效的组织:
- CEO(AI中枢)可以亲自安排几位基层员工(原子能力)协作完成一项日常工作。
- 当遇到一个需要市场、销售、技术协同的大项目(复杂意图)时,CEO不会去亲自指挥每个人的工作,而是会把整个项目打包,设定好KPI(输入/输出契约),然后授权给市场部总监(复合能力,如美团)去全权负责。CEO只关心最终项目是否按时按质交付。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在保证了系统能够处理极其复杂和个性化任务的同时,又巧妙地将巨大的算力负荷**“分包”**给了那些复合能力提供商自己,从而让端侧设备得以轻快地运行。